独具特色的龙泉窑穿带瓶
2023/1/10 来源:不详得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313113/
在龙泉青瓷史上,有一类瓶独具特色,那就是穿带瓶。
(南宋龙泉窑穿带瓶)
之所以说一类而非一种,这是因为,龙泉穿带瓶并非特定的瓶型,而是多种瓶型,在圈足两侧有对穿孔的,皆可列入此类。
看了这个描述,若以为数量不少,那可就想多了。
青姬见识少,翻看了各大博物馆的馆藏资料,也仅见两只整器(欢迎大家提供更多资料)。
(四川宋瓷博物馆藏,图片来源于《蜀地遗珍》)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图片来源于网络)
独具特色,究竟“特”在哪?
其一、此类瓶只见于南宋器物。
其二、此类瓶只见于南宋官窑和龙泉窑。
(图片来源于《南宋官窑通鉴》
(图片来源于《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于《官窑瓷器》)
(图片来源于《官窑瓷器》)
南宋时期,各窑口之间互相学习借鉴非常普遍,元代龙泉窑对南宋龙泉器型的继承更是无障碍,而圈足上穿孔也不是什么高科技的技术壁垒,为何穿带瓶既没有在其他窑口也没有在元代普及呢?
我们就先从“穿带瓶”这个名称开始探寻。
在网上一搜穿带瓶的图片,好家伙,从唐到明,从北到南,各个时期各个窑口的,数不胜数。
仔细分辨,这些所谓的穿带瓶多是肩部有系的,或四系或二系,这种系源于上古陶器,特别是辽金瓶,类似于现代的水壶。
这就尴尬了,南官和龙泉窑的穿带瓶是特指圈足上开孔的瓶,与各窑口肩上带系的瓶如何在名称上区分开来?
要解决就个问题,还得从龙泉窑穿带瓶的功用来探寻。
对穿带瓶的论述,文献上只可查到明代高濂所记:凡瓶忌雕花妆彩花架,忌置当空几上,致有颠覆之患。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为穿皮条缚于几足,不令失损。
这段论述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易被忽视:花架。
有“鉴宝专家”在博客里想当然地说,把瓶底系带缚于几上,外形不美观,故推断此孔非为系带所用。
可细看南宋画作,有些青瓷瓶不是直接摆放在桌、几之上,而是在桌面另置花架,再将花瓶置于其上。
(以上图片来源于《宋代花瓶》)
杨之水先生在《宋代花瓶》一书中提到:花瓶的陈设,在几案,在厅堂,都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即稳定,因此多为它增配器座。宋人李龏《山庵》诗云:“花梨架子定花瓶,一朵红梅对忏灯”,算是宋时几案的一个“写真”。这个“定”字,杨先生认为是定窑的“定”,窃以为从诗词的对仗规律来看,当作动词解,即固定来理解更合理。
有了这个“花梨架子”,将瓶底穿带系于其上,那就能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也不会因突兀而失其美观了。
虽然杨先生也没考证这种花架何时兴起,但从宋画上看,也就从北宋末-南宋初画家苏汉臣的作品上始见此种摆放。(这或许是汝窑中不见穿带瓶的原因之一吧。)
这样看来,穿带瓶可谓实至名归。
有国外学者考证,说穿带瓶是官式。
此观点固不可一概而论,但在南宋龙泉窑中,有一类小穿带瓶,高不过十来高分,黑胎或灰黑胎,多为花口,亦见于小梅瓶等,确实是出于只产官器的溪口瓦窑垟、草灰等窑口(即文献哥窑所在)。此类瓶的穿带孔也有几种式样,有的是对穿扁孔,有的是在对穿圆孔之外,呈九十度角位置再开倒U形至底的对孔。
(南宋龙泉窑小穿带瓶)
而尺寸较大的穿带瓶,则多为龙泉大窑所出,有直颈瓶、弦纹瓶、胆瓶、贯耳瓶等多种瓶形,既有黑胎也有白胎,高圈足上的开孔既有方孔也有椭圆形的扁孔,从十几公分至三十几公分不等。其中,叶坞底烧制的穿带弦纹瓶与杭州南官在外型上几乎一致(见下图)。
(图片来源于《南宋官窑通鉴》
(南宋龙泉窑穿带瓶)
(南宋龙泉窑穿带瓶)
有意思的是,遂宁窖藏中,直颈瓶有好几只,而圈足穿孔的只有一只,这倒从侧面应证了明人论述清供瓶花中的讲究:瓶忌成对。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穿带瓶为啥只见于南官和龙泉窑?
这就得说说宋人的花道了。
先来看三首诗:
路旁野店两三家,清晓无汤况有茶。
道是渠侬不好事,青瓷瓶插紫薇花。
——杨万里《道旁店》
小窗水冰青琉璃,梅花横斜三四枝。
若非风日不到处,何得色香如许时。
神情萧散林下气,玉雪清莹闺中姿。
陶泓毛颖果安用,疏影写出无声诗
——曾几《瓶中梅》
小甆瓶,形模端正玉色明。乌聊山边才百文。见者叹赏不容声……
——钱时《小甆瓶》
从几首南宋诗人的作品中不难看出,青瓷花瓶不仅是皇室中贵胄的心头所好,也为文人市民带来了一室春光。
若论南宋青瓷美器,除了南官,自然非龙泉莫属。
综上所述,南宋龙泉窑的穿带瓶,是源于南宋宫廷的一种花瓶,摆放于专门的花架之上,为了稳固而在圈足上开孔作为缚带之用。因此类瓶需要配置专用花架,多为非贵即富的私人定制高配款,所以数量相对较小。龙泉溪口所产的小穿带瓶则是南宋皇室专用。元代以后,或因审美风格的转变,基本不再烧制此类瓶,直至清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烧制的仿官产品上才重现。
当然,这仅是一孔之见,期待方家指正。
(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于《官窑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