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润巴陵岳阳日报沿江采访系列报
2023/2/13 来源:不详大江奔日夜,慷慨歌未央。
作为长江入湘第一站,华容坐拥32.72公里江南岸线,地处洞庭湖冲积平原腹地,河湖密布、沃野千里,素有“稻田丰稔甲湖广,麻桑夙著震九州”的美誉,是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棉麻之乡”,更是全国的粮、棉、油、鱼商品生产基地县。
守护好一江碧水,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建设美丽乡村……
两年了,长江岸线岳阳段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采访团第二站聚焦华容,来到三封寺镇和东山镇,感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的变化。
点击图片观看H5
视频制作:张晗潇
自雪域东流入海,从远古奔流至今。
长江,纳三湘四水“独宠”岳阳,一路奔腾,入华容,连洞庭,出临湘,蜿蜒公里,将她的血脉融于这片热土,滋养着巴陵大地,生生不息。
4月16日,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沿江采访团逐大江而下,第二站来到华容县,在满目的春光里,看农村人居环境变化。
空山鸟鸣,小桥流水,一栋栋白墙青瓦的徽派建筑风格民居镶嵌在春光里,整洁干净的沥青路延伸到了家门口,道路两旁是葱郁的树木和盛开的小花……
走进华容县三封寺镇墨山铺村集中建房点,记者恍若置身于大都市的别墅区。
三封寺镇墨山铺村白墙青瓦的民居前,孩子们开心地玩滑板车。吴巍伟摄
一排白墙青瓦的民居前,两个小女孩在开心地玩滑板车,她们的父亲正在给屋前的草坪除草,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映入记者眼帘。
这是村民易大为的新家,35岁的他和妻子一直在浙江打工,往年一年才回一次老家,全家老小难得相聚一回。年,当地大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易大为被家乡的巨大变化打动,决定在集中建房点为家人建个新房子,让生活更美一点。去年年底,装修一新的两层小楼竣工,他第一时间接来父母,一家人过了个热闹年。
“跳广场舞、散步、打太极……这里晚上很热闹,绿树环绕,村容整洁,和城里差距不大了。”易大为告诉记者,在外打工时,两个女儿都是父母照看,隔代教育带来诸多弊端。现在家里房子住得比外面舒服,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还可以陪伴父母和小孩,今年他和妻子都打算留在华容工作了。目前,易大为已经在华容工业园的湖南科力嘉纺织企业找到工作,工资还不错,这让他觉得生活格外有奔头。
华容三封市镇墨山铺村新貌。记者王志摄
“现在环境好太多了,这么些年来,我从没有享受过这么好的环境!”今年60岁的朱远清在墨山铺村生活了一辈子,细数近些年村里的变化,老朱十分感慨:柏油马路通往四面八方,农家庭院成为独特风景,相比以前,人居环境有了质的提升。
朱远清有两女一子,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在广东惠州打工,他和老伴白天下地忙农活,晚上散步锻炼身体,生活很是悠闲。他笑着说,现在唯一的烦恼是希望儿子尽早结婚,让他早日抱孙。
拆除空心房、集中建房、整治黑臭水体……满脸笑意的墨山铺村党总支书记程正红告诉记者,人居环境的改善,带来村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视了。墨山铺村在当地被称为“博士湾”,目前村里已出了7个博士生,可谓人才荟萃。
华容集成长江故道保护区水面接近35万亩。资料图片
挥别三封寺镇墨山铺村,记者一行继续前往东山镇佛寺村。
东山镇位于华容县东北部,是华容县唯一一个有山的乡镇。一路上,蓝天白云,道路两旁绿树招展,农田里禾苗翠绿,远处青山如黛,绿水盈盈,微风拂过,最美不过人间四月天。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正在采访刘名宇刘志恒摄
干净整洁的庭院内,李树果实累累,橘花散发清香,农家小院生机盎然,这是66岁村民刘名宇的家。“现在农村空气都是甜的。”他向记者谈起乡村的变化,满是自豪。
以前,农村都是旱厕、屋檐沟都是臭水,垃圾乱丢,路上灰尘多,不愿出门。现在垃圾每天有村里的保洁员收,路面非常干净,连自家菜园子都弄整洁了,感觉整个风气都文明了。刘名宇笑着说,现在乱丢垃圾都不习惯了,感觉自己是住在了县城里。
干净整洁的村庄一角。吴巍伟摄
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风也很重要。“三年来,李淑惠为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洗澡擦身,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孝道……”在佛寺村的村史馆,记者看到这样一张特殊的“好媳妇”评选榜单,上面详细地写着获奖者的事迹介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除了“好媳妇”评选,佛寺村还有“好婆婆”“善行义举”“优秀学子”活动评选。活动开展后,村里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文明乡风在缓缓铺开。
“历史上的佛寺村地处偏远凹区,水旱、虫灾频发,当时有民谣曰:‘野菜湖草正当粮,一年上头盆地响,有女莫嫁苏家冲(佛寺凹附近),盆底剁成大窟窿’。”佛寺村村委会主任刘文宇笑着告诉记者,佛寺村以前的名字叫富寿村,象征着村民对富裕、长寿的美好向往。现如今,先辈们的期盼早已照进现实,佛寺村生活富足,更美更宜居。
“在这里,就有诗和远方。”
记者采访完,离开华容的时候,正是夕阳西下,霞光万丈,照耀在这座洞庭湖畔的县城。看着车窗外掠过的美景,这句话蓦然跃入脑海。
记者手记
和煦春风迎面来,绿水青山最相宜。
行走在榕城大地,村庄道路平坦,庭院干净,绿树环合,处处是美景。在这里,越来越多的乡村变得更美丽、更宜居。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岳阳一大批乡村美了“颜值”,有了“气质”,家门口的好风景让老百姓觉得好日子更有奔头,让广大群众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此日日年年,久久为功,岳阳乡村的美好未来大有可期。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丁瑜
邂逅香橼
四月午后的阳光洒下来,落在长江大堤华容县东山镇砖桥村一片苗木林上。
沿江疾驰许久,看惯了葱茏,这片直直耸立如待检阅士兵一般的林木又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
长江岸线新植绿化苗木。吴巍伟严午摄
“这是一片香橼林,去年和今年共栽种了亩。”随行的华容县林业局绿化股股长张国湘介绍,华容县32.7公里长江岸线造林复绿,不仅有常见的杨树,还有银杏、桂花、栾树、女贞、樟树、樱花、紫薇等具有观赏和经济价值的林木苗,而香橼正是个中翘楚。
香橼四季常绿,四五月份开花,11月挂果。果实可食用、可入药。既可观赏,又能生钱,香橼可谓“妙树”!
“可不是‘妙树’嘛!”听闻记者感叹,正在林间忙碌的一位村民大姐笑盈盈地附和道:“政府出钱帮我们栽了树,收益全部归我们,看着周边绿起来,钱包跟着鼓起来,心里高兴!”
如果把“守护好一江碧水”比作一本鸿篇巨制,那么长江岸线复绿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这不仅是一篇生态文章、经济文章,也是一篇民心文章。”张国湘说,政府出资造林,林木交由沿岸居民养护,按照“谁养护谁受益”的原则,林木所产生的效益全部归养护群众所有。
在此充满智慧的决策下,现如今,“守护好一江碧水”就是守护了“金山银山”,这个理儿,不用多说,群众全明白了。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小弓
东山农民艾传威田里“刨金”
当下,很多农民,搁下土地进城“淘金”。
华容县东山镇佛寺村的农民艾传威却反其道而行,流转村民亩土地,安安稳稳在田里“刨金”。如今,46岁的艾传威已成为当地有名的科技示范户。他瞄准政策、眼盯市场,肯下科技成本,靠种粮每年就能挣到30余万元。
机械化有序抛秧,为艾传威早稻种植提升效率。刘志恒摄
华容县素有“江南粮仓”美誉,东山镇更是该县第一产粮大镇。
以前,艾传威也曾撂下土地,跟着村民一起外出“淘金”。“一没技术、二没文凭,打工仅仅能糊口,挣不到什么钱。”艾传威告诉记者,年,他回到家安心务农。年开始,他流转了村里的多亩水田。人勤地不懒,加之东山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等部门为他送农业科技上门,通过测土施肥、精准施药、机械化作业,当年他的收入就达到了9万余元。
尝到种田甜头的艾传威今年又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亩。他还和镇里的种植大户一起成立了合作社,做起了“桃香稻”品牌。艾传威的“桃香稻”是稻虾共养,纯生态种植,品质为国标一级优质米,口感不亚于泰国香米。
他说,稻虾共养,不施肥、不打药,稻为虾供饵、遮阴;虾为稻除杂草、害虫,又提供生态粪肥,达到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的效果,真正做到“水因虾而肥,稻因水而香”的互利互补。
东山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徐志明介绍,目前,东山镇已发展水稻和虾生态混养3.6万余亩。这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品牌大米相结合,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增加,农户经济效益提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种养模式。
谈起“田里刨金”,艾传威说,诀窍就是向科技、向生态、向机械化要效益。今年,他带头使用机械化抛秧,“以往人工插秧每人每天最多能插2亩地,用抛秧机每天能抛插亩地,效率提高了近百倍。”他还购置无人机用于飞防作业,同时还在田间地头设立了农业垃圾回收点,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确保种植品质。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