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游记江南民俗陈列馆

2022/12/11 来源:不详

今年白癜风最新治疗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30903/4249431.html

服装代表着不同时代潮流的发展,也是不同阶级身份的象征,从服饰的演变,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首先进入的衣俗厅,陈列着清末民国时的主要服饰。最能展现特色的便是长袍马褂。马褂是中国清代的男式服装之一,套在满式长袍的外面穿用,有些类似背心或外套,故穿着整齐又称为“长袍马褂”。

马褂是有袖上衣,分大襟、对襟、琵琶襟三种。一般长度到肚脐,袖子到肘部。黄马褂是马褂中的一种,是皇帝特赐侍卫、有武功者和行围打猎成绩突出者的,代表尊贵,其他人不得随便穿用。清朝初期只是满族人穿用,康熙雍正年间开始广泛流行。至清后期流行全国。辛亥革命后及民国时期,马褂仍是男子的传统服式。裕昌祥是乌镇最大的布庄。从写着“完全国货”四个字的牌子看出,当时是抵制洋货的。乌镇因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交通便利而成为古时的商业中心,经济发达,所以衣料种类比较多,布料上写着杭纺濮绸,呢绒哔叽也能证明这一点。杭纺濮绸为天下第一绸,朱元璋打仗时用的旗就是这种材料所做。锦缎在乌镇很有名,江南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称号,蚕桑文化是乌镇的主流文化,而乌锦就是著名的蚕桑制品。几个塑像非常生动,里面坐着账房先生,正拿着算盘算账,伙计站在柜台边在整理衣料,站在柜台外面的,则是前来购布的买主,从胸前的口袋装着怀表,可以看出这位客人也是比较赶时间的。虽说江南以种桑养蚕为主,但丝绸衣服不是人人都穿,像一般人家的百姓,穿的是棉花纺线织布所做的粗布麻衣。穿的衣服,是在肩膀上开始缝线接袖子,当时的裁剪工艺比较精湛,肩膀上并没有线,是从胳膊中间开始缝合。有的衣服没有袖子,衣服都是自家手工所做,为了节省布料,可以做成短袖,再加一段布料变成长袖,这样,一件衣服就可以当成两件衣服来穿了。图片展示的,是民国时期流行的服装,男服装已经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开始流行西装,当时年轻人顺应时代潮流,西装革履,看到由西服演变过来的学生装,直立单领,无需领带。在学生装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就成了中山装,因为是孙中山先生发明而得名,成为当时公职人员的主要服饰,被誉为“国服”。作为中国新的民族服装。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如下: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民国时期女子流行旗袍,即“旗人之袍”。说起它的来历,跟水乡也有关系的,在当时,很多百姓靠打渔为生。清朝入关,满人一统天下,旗人的服饰传入中原。一个叫黑妞的满族渔女,皮肤虽黑但很有光泽,人长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誉为“黑里俏”。她为了方便打鱼,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统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装。后来,这个黑妞被选入皇宫,封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传开来的。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成为民国知识女性标准服饰之一。中华民国政府于公元年颁布法令,确定旗袍为国家礼服之一。现代旗袍特征为:立领;收腰;盘扣;腿部两侧开衩。可以有袖或无袖。下摆最长不遮盖脚面,最高在膝上。开风气之先的,是上海女学生穿旗袍的发起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基本轮廓已成熟。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却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中西富有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标准服饰。

我看到了茅盾和家人的照片。从服饰可以看出,茅盾家是大户,衣服大多是丝绸所做。当时家业是由他曾祖父沈焕所创,比较有钱。殷实的家境,为茅盾先生接受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他曾去日本留过学,学识渊博。图片上茅盾先生已经穿西装,打领带,戴墨镜了,说明他思想比较开明,已经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在当时也称得上是一个“时尚人士”。

还有一些儿童服装、学生装、女性服装。小孩子的服装较为简单,选用有花纹的衣料,衣服周围再加一些花边,看起来比较可爱。五四运动时女孩子所穿的学生装,类似于现在学校的校服。

三十年代的服饰不受限制,深受新潮女性的喜爱。袄裙是清代汉族女子主要服饰,后受西方文化影响,袄短及腰,下摆成弧形,袖似喇叭,裙长没足。

看完了服饰,又参观了刺绣工艺。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江南女子须会的一门手艺就是刺绣,里面有幅蜡像,就是母女两人刺绣的场景。古时女子很少出门,在家做女红。结婚前,媒婆拿女孩子所绣的绣品给男方家过目,如果绣工精湛,绣品精致则说明女孩心灵手巧。女孩的娘家和未来的婆家都会为此骄傲,也会引起同龄女孩的羡慕;反之则受人取笑。橱窗里挂着的都是以前女孩子的刺绣品,有云肩、香囊、围嘴等,最有特色的是个扇袋,有谐音“善待”,是女孩子送给男孩子的定情之物,希望男孩子能够善待自己一生。

转过来,参观了岁俗厅,是当地人每年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一个仪式。财神,即赵公明元帅,麾下有东路财神招宝天尊萧升、西路财神纳珍天尊曹宝、南路财神招财使者陈九公、北路财神利市仙官姚少司,四员小神供其使唤调遣。因为有这套班底,赵公明便成了盼望发财者崇仰的对象。据说他性懒而散淡,一年中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龙虎玄坛一次,而且是随意,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赶早鸣放鞭炮,焚香献礼,想要在前头迎接他。

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摆放肉和果品,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江南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按说接五路应该是在初五,为什么又说在初四晚上?原来,初五是正日,由于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点接到财神,于是时间就提前了,甚至到初四的早晨。这样,当然不符合规矩,后来就由长者出面,规定初四晚上一起行动。

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水果,有甘庶、桔子、苹果、寓意了财路广阔,生活甜甜蜜蜜节节高高;二桌是三牲,猪头、雄鸡、鲤鱼。仪式最特别的是中间吊起的鱼,当地人在接完财神后要放生,放生的鱼就是代表了年年有余。接五路必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接请,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在厅中,还看到一幅对联,“万事固难轻忖度,百年犹有未更尝”,告诉有很多事情,是不可以轻易估量的,做事要谨慎;有些人可能活了一百岁,还有很多事情没有经历过呢,所以,做人要谦虚。

正厅旁是厨房。有一口三眼灶头。灶台上摆有水果和糕点,是用来送灶神的。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要上天,向玉帝汇报这家人的善恶,会在灶头上放置麦芽糖,希望灶神吃了后甜甜蜜蜜,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大年初一,人们还会接灶神。

厨房旁边的吊篮被称之为饭篮,用于储放剩饭。加上盖子,用绳子吊起来,是为了防止小猫小狗偷吃。以前没有冰箱,如果在炎热的夏天,想要吃到凉的水果,天井里的水井就是天然的冰箱,夏天放一个大西瓜,吃起来也是凉凉的、甜滋滋的,可以起到止渴解热的作用。

再转过去便是节俗厅,两边橱窗展示的是乌镇当地节日的一些习俗。比如“斗香”。

斗香总共有三层,最上面有一个瓶子,瓶子中间插着三把戟,就是“平升三级”之意,中间有两个金光灿灿的葫芦,因为“葫芦”是金色的,又和“福禄”谐音,所以,有金玉满堂和福禄双全之意。斗香上面还插着一些彩旗,寓意“旗开得胜”之意。在蜡像后,看到有一幅对联“鸿鹄高飞一举千里,凤凰游宿十步九寻”,喻示主人会像鸿鹄和凤凰一样,志气高远,前程光明远大。

还有不少民间传说,如貂蝉拜月、嫦娥奔月、刘海戏金蟾、天女撒花、五谷丰登、招财进宝、莺莺弹琴、唐王游月、中秋敬月、贺岁拜年、元宵走桥、清明踏青、立夏称人、端午吃粽、分龙彩雨、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九登高、冬至祀祖、腊月小更等风俗传统以及活动的规矩,文化色彩丰厚,典故渊深。故事性强,很受人喜爱,与我家乡习俗多有相同之处,但范畴稍有差异,看的我津津有味。

里堂弯曲,最后转到了婚俗厅,导游介绍说是到了王家。王家是做烟草生意的,也是大户人家,赵金王三家是邻居,为了展出方便,就把三户人家连在一起了。这时我这才恍惚明白,此家因何如此巨大了。

我看到天井中有一棵紫薇树,是我国珍贵的环境保护植物。人们称之为百日红、痒痒树,因为只要轻轻一动它的树皮,它就会颤抖不止。这种树干对振动十分敏感。是千屈菜科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圆锥花序着生于当年生枝条的顶端,“紫薇”也是高官厚禄的象征。边上有一个小展厅是以前结婚所用的一些物品,有酒壶,精美的梳妆盒和以前的生辰八字表以及新娘的礼服。

进入婚俗厅便感受到喜庆的气氛,左边是“天下第一壶”,用来烧水温酒的。前面是花轿,花轿很小,估计现在的新娘有可能会坐不下,因为古时女子出嫁较早,花轿比较小巧。

中间是喜堂,供奉送子观音像,放的红枣、花生、桂圆和荔枝,象征着早生贵子。一组塑像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婚礼场面,坐着的是新郎高堂,按男左女右分坐。身着大红喜服的新郎新娘站立中间。旁侧喜娘相当于现在婚礼中的伴娘,但与伴娘又有区别。伴娘是由未婚女孩子来担任,喜娘必须是要结过婚的,而且是上有老下有小,兄弟姐妹都健在的全福之人,能给新郎新娘带来福气。新郎身后,胡须长长的老先生则是司仪,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乃夫妻交拜。行礼之后,用两家各出一条的红绸带,结成同心花球式的牵巾,新郎新娘各牵一头,新郎面对新娘倒行,将新娘缓缓牵入洞房。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原则,先由媒人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往往对自己的婚姻,没有直接表示意见的权利。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是入洞房后新郎揭开的,不可直接用手,得手持一杆搁在如意之上的称,挑去红盖头,寓意为“称心如意”。

屋子右边,是新娘子出嫁时的嫁妆,有子孙桶、漆盒、绸盒、樟木箱、澡盆、饭篮等。早些时候,家中生女儿,要在后院种一棵樟树,待到姑娘长成出嫁时,再砍伐做樟木箱陪嫁,有钱人家还会做几床蚕丝被放在里面,取“缠缠绵绵”之意。嫁妆中,唯一不可缺少的是马桶,但结婚时称子孙桶,里面放了枣子、桂圆、荔枝、花生,取意“早生贵子”,马桶里要放半生不熟的红鸡蛋,蛋与代谐音,取义“代代相传”,由小男孩取走去吃,还要问他“生不生”,小男孩会说“生”,也就代表新婚夫妇能够也生个大胖儿子。

最后,看的是“寿俗厅”,乌镇人做寿讲究作九不做十,因为在地,“十”和“贼”是同音的,“做十”听起来像“做贼”,不吉利。从49岁开过50岁的生日,依次类推。父母66岁之时,女儿要带66块肉给父母吃,祝愿长寿。男子也有在29岁做寿的,此称“过韩信关”。据传,韩信于29岁时被刘邦之妻吕后所害,故将29岁,视为一个“关口”,俗称“韩信关”。大厅上方,是“惇德堂”三个字和大红贺幛,有八仙和福禄寿喜。后壁上方悬挂一幅“福禄寿”三星图。“三星”指福星紫微大帝,禄星文昌帝君,寿星南极仙翁。三星图两侧对联为“福海朗照千秋月,寿域光涵万里天”,祝主人福运如日月般长久,寿境像天空那样广阔。对联两边的寿幛上写着“青松不老、日月永昌,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子女所送,一般每个子女赠送一条。桌子上有瓶子和假山,即平平安安和寿比南山之意。桌子上还放置寿桃和长寿面,面长三尺三,就是三三得九,长长久久的意思。寿星坐北朝南,接受亲朋好友的祝贺,古时以左为尊,所以里孙要坐左边,外孙坐右边。

两侧的墙壁上,还挂有麻姑献寿图和百寿、百福图,传说麻姑是三次见证沧海变桑田的神仙,可见她的寿命之长,百福、百寿图都是希望老人能够长寿,有福气。

看完了民俗陈列馆,感觉甚受教育,江南家庭,礼道厚重,诗书传家,怪不得古时候多出名士,方知此原由了。走出门来,看到有几户人家门上还挂有一些干枯的草,猛然想道,这是端午习俗。每年端午节都会在门前挂上艾草、菖蒲、大蒜起到避邪的作用,要到明年端午才取下换新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8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