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嫁给贾宝玉的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2025/8/3 来源:不详免费多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s://www.kejixun.com/article/538948.html
上期我们谈到了《红楼梦》第五回的迷津摆渡者“木居士”与“灰侍者”,其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今天我们借此谈谈为什么嫁给贾宝玉的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宝钗与黛玉同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首页,含蓄告诉我们“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作者形象地用双体人来演绎人身上两个“我”或战或和、此消彼长的道理。
黛玉前世是吸收了天地雨露精华的西方灵河岸边的绛珠仙草,今生出身列侯之家,父亲是前科探花。黛玉无依无靠、孤身一人投奔贾府,象征遗世独立、风骨清雅、性情率真、神韵飘逸的个体层面的精神之“我”,有点像“忘形如槁木”的迷津木筏的掌舵者木居士。宝钗是紫薇舍人薛公之后,家族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现为内务府皇商。因父亲逝世,哥哥薛蟠不争气,为改变薛家富而不贵的局面,宝钗入京待选才人,象征追求功名、勇担责任的社会层面的现实之“我”。第五回“红楼梦十二支曲”称宝钗为“山中高士晶莹雪”,其有点像“忘情如死灰”的迷津木筏的撑篙人灰侍者。
第五十九回,宝玉说:“女孩儿未出嫁时,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这话形象地表达了黛玉所代表的诗意人格在人社会化的进程中,逐步丢失的普遍现象。嫁给宝玉的是宝钗而不是黛玉,是理想输给现实,精神让位于生活,是诗意栖居被一地鸡毛的柴米油盐打败,是灵魂的“木石前盟”被世俗的“金玉良缘”击垮。当钗黛分离,木居士与灰侍者不能为一,造成的何止是个人悲剧,也可能是家族的悲剧,乃至社会的悲剧。
十二钗正册中的王熙凤可以说是没受过文化熏染的野生的薛宝钗。册页画面上的“雌凤”象征王熙凤,“一片冰山”比喻王熙凤极力追求的倚作靠山的财势难以持久。判词为“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合而成古“鳳(凤)”字,点其名。《事说新语》载,吕安拜访嵇康,康不在,其兄嵇喜出门迎接,吕安不入,在门上题一“凤”字而去。嵇喜很高兴,以为称自己是凤凰,其实吕安嘲笑他是“凡鸟”。
王熙凤也是一只凡鸟,尽管聪明能干、八面玲珑、刚毅果断,但由于缺了点“木居士”的仙气,太过贪婪狠毒,也只能是“一从二令三人木”的结局。“人木”合成“休”字,贾琏对王熙凤始听之,续令之,后休弃。接济刘姥姥是王熙凤此生所积最大阴功。女儿巧姐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巧姐在贾府败落后被狠舅奸兄拐卖至妓院,幸好被刘姥姥所救,并嫁给了刘姥姥的外孙板儿。王熙凤死时可能才明白“济困扶贫”的意义。
十二钗正册中的贾元春是贵妃梦实现后的薛宝钗。其超脱不了是非纷争,虽红极一时,终“虎兕相逢大梦归”,只能在梦中告诫父母退步抽身。而贾探春是做着末世贵妃梦的薛宝钗。“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判词前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涕泣。”这幅画象征探春像断线的风筝一样离别故土。也许船到达的海那边,方是她摆脱家庭关系烦恼,实现改革中兴梦的地方。
而李纨不就是婚后的薛宝钗吗?“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判词前"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茂兰,指贾兰,喻其日后"头戴簪缨","胸悬金印",当一个大大的官。守着他的美人当然是其母亲李纨,因为儿子受了诰封,"戴珠冠,披风袄",荣耀一番。李纨与其夫贾珠婚后生了贾兰,不久丈夫就死了。李纨像一堆死灰,清心寡欲,一心教子。年轻守寡,晚年母以子贵,接着就是死亡,一切都成了“三从四德”的谈笑资料。
至此我们该明白黛玉那至死不干的眼泪。我们总以为那是黛玉小性,其实那更多的是在守护本真的独立的诗意“自我”。我们不只靠吃米活着。当黛玉的影子人物晴雯因诽谤寿夭时,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写出《芙蓉女儿诔》哭悼。当黛玉泪尽而逝的时候,面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像宝玉一样,感到“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而“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家族败落是否与“木居士”的缺席有一定联系?如果你对此话题有兴趣,敬请点赞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