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植物辨识二十一六驳是
2022/9/29 来源:不详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m.39.net/pf/a_5877525.html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关于《秦风·晨风》这首诗的背景,历代学者众说不一:有说是“刺秦康公弃贤臣之诗,有说是秦穆公悔过之诗,有说是写已婚女子担心外出的丈夫已将她遗忘和抛弃之诗,有说是失恋之女怀念已故的情人之诗。全诗三章,短短的七十二个字,从眼前的景物入情,用不假雕琢,明白如话的质朴语言,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情真意切,让人如听其诉,如窥其心。《诗经》这种高超的语言艺术,真让人拍手叫绝!
这首诗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用“山有苞栎,隰有六驳”和“山有苞棣,隰有树檖”起兴。其中“山有苞栎,隰有六驳”的“六驳”,在文字工具书里有三种意思:
(1)兽名。亦省称“驳”《尔雅·释畜》:“驳,如马,倨牙,食虎豹。”
(2)树木名。即梓榆(出处见下)。
(3)古代北方部族名。《新唐书·回鹘传下》:“又有駮马者······距京师万四千里……以马耕田,马色皆駮,因以名国云。”
这首诗里的“六驳”,与六驳这个部族无关,《毛诗》解释为“兽名”,但正如陆机所说,《秦风·晨风》第二章的“苞棣”、“树檖”都是木名,那么,前章的“苞栎”、“驳马”也应该都是木名。
当代的《诗经》译注,都将“六驳”解释为木名,即梓榆。因其树皮青白斑驳而得名。但梓榆是古人的叫法,现代的植物书籍里查不到这一种名。有说梓榆为梓科,常绿乔木。现在的植物分类学里没有“梓科”,只有紫葳科的“梓属”。梓属植物都是落叶大乔木,树皮都不呈斑驳状,叶也不似檀。猜想或为千屈菜科紫薇属之误。
那么,“梓榆之属”的梓榆又是什么树种呢?
还是要从古书里找答案。
三国吴·陆玑《毛诗疏》:“檀,木皮正青滑泽,与係迷相似,又似驳马。驳马,梓榆。其树皮青白驳荦,遥视似马,故谓之驳马。故俚语曰:斫(zhuó)檀不谛得係迷,係迷尚可得斑马。係迷,一名挈橀。故齐人谚曰:上山斫檀,榽橀先殚(dān)。下章云:‘山有苞棣,隰有树檖’,皆山隰木相配,不宜谓兽。”宋邢昺《尔雅注疏》:“魄,一名榽橀。郭云:‘魄,大木细叶,似檀。今河东多有之。齐人谚曰:‘上山斫檀,榽橀先殚。’”
晋·崔豹《古今注·草木》:“六驳,山中有木,叶似豫章,皮多癣驳。”
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辩证》:“梓榆,南人谓之朴,齐鲁间人谓之驳马。”
从以上四位古人的注释里,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表述梓榆特征的关键词:驳马,似檀,似係迷;其树皮青白斑驳;大木细叶,河东多有之;又,叶似豫章,皮多癣驳,南人谓之朴。此外,通过诗句“隰有六驳”我们还知道这种植物生长在山间、山坡低湿处或沟边、河边等地。但是,几位古人说的不一定是一种植物。
檀有青檀、白檀、黄檀、紫檀、乌檀、檀香等多种。乌檀、紫檀、黄檀、檀香北方不产。而青檀、白檀、黄檀《诗经》所覆盖的大部地区均产。白檀是山矾科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其木材虽然尚可,但少有成用之材,虚有檀名。北方所称的檀一般是指黄檀和青檀,而山东所称的檀,一般是指黄檀。《中国植物志》说《诗经》之檀指的是青檀,这未免有点偏颇,还是按《古诗文网》的解释比较靠谱——“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那么,那种“与係迷相似”檀是哪种呢?这就要先认识陆机所说的係迷这种植物。
係迷,陆机作“繫迷”。清郝懿行《义疏》:“檕迷,一名挈橀···是挈橀即榽橀……檕迷,一作繫弥。”
《本草纲目》说荚蒾就是陆机《诗疏》中的係迷、羿先。《本草纲目》:“恭曰:荚蒾叶似木槿及似榆,作小树。其子如溲疏,两两为并,四四相对,而色赤,味甘。陆机《诗疏》云,檀、榆之类也。藏器曰:生北土山林中,皮堪为索。”李时珍引用的用的“恭曰:荚蒾叶似木槿及似榆”这句话有矛盾。木槿的叶子与榆截然不同。如果照其“叶似木槿”以及果实的描述,应是椴树科的扁担杆。扁担杆俗称“扁担木”、“孩儿拳头”,其名称与《救荒本草》中的名称相符。扁担杆的核果“两两为并,四四相对”,其皮有韧性,可为绳索。而忍冬科的荚蒾是复伞房花序,果实也是由单个组成伞房状。荚蒾的叶子有些像大果榆。看来《唐本草》和《百草纲目》都将荚蒾和扁担杆混在一起了。我们不能确定《唐本草》和《本草纲目》里的“荚蒾”是指忍冬科的荚蒾还是椴树科的扁担杆。
当代的《中药大辞典》的说忍冬科荚蒾属的荚蒾就是陆机《诗疏》中的檕迷、《唐本草》中的羿先,《救荒本草》中的孩儿拳头。《中华本草》也说荚蒾就是《唐本草》中的羿先。对其形态的描述都是忍冬科的荚蒾。很可能也弄混了。
上述陆玑说的“檀,木皮正青滑泽,与係迷相似,又似驳马”,应该是说檀的木皮与係迷的木皮相似,容易与係迷混淆。但无论是忍冬科的荚蒾,还是椴树科的扁担杆都是小灌木,干、枝均不成斑驳状。如果是说它们的叶子相似,那么按“荚蒾叶似木槿及似榆”推断,如“荚蒾”的叶子像“木槿”,“荚蒾”就是扁担杆,那么“驳马”就是指青檀,因为青檀的叶子有些像木槿和扁担杆,但扁担杆的叶子两面有稀疏星状粗毛;如果说“荚蒾”的叶子像榆,那么“荚蒾”有可能是说的忍冬科的荚蒾,而“驳马”就是一种叶似榆的木本植物。
郭璞《尔雅·释木》:“魄。《注》魄,大木,细叶,似檀。”陆玑《毛诗疏》“魄,一名榽橀。”很明了,榽橀是叶子小的大木。因此,郭璞说的“榽橀”肯定不是灌木“係迷”,也即不是扁担杆或荚蒾。又据“上山斫檀,榽橀先殚”这句齐人谚语,可知“上山斫檀”之“檀”不是青檀,因为青檀不生长在山上。那么这种檀就只能是黄檀。可惜“榽橀”是什么无考。
《古今注·草木》说“六驳,叶似豫章”;《梦溪补笔谈·辩证》说“梓榆,南人谓之朴”。豫章,又作豫樟,一说是枕木与樟木的并称;一说豫章即指樟木。榆科朴属分布较广的紫弹朴、黑弹树、朴树、糙叶树等树种,其叶形状与青檀、樟、猴樟等树叶形状有些相似,但朴属植株的树干大都光滑,不成斑驳状。生在阴湿树林中的树干虽然有的也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癣斑,但那不是树木的本性使然。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出于《秦风·晨风》,说明“六驳”这种植物秦地有产。纵览我国现有木皮称斑驳状的树木,无非是松科的白皮松,榆科的青檀、脱皮榆和榔榆,悬铃木科的悬铃木,桑科的构树,千屈菜科紫薇属的紫薇、尾叶紫薇、川黔紫薇、广东紫薇、南紫薇、等。白皮松叶不似檀也不似豫章,易识易辨,可以排除。构树的树干成斑驳状也多生河边、沟旁、水边、低矮山坡等,但它的叶子很大,《诗经》名穀(谷)。陕西有产毛紫薇和紫薇,但毛紫薇树皮不成斑驳状,紫薇是灌木或小乔木。其它多为栽培。
榔榆,又称小叶榆、秋榆、掉皮榆、构树榆,山东人称为豺皮榆。《本草纲目》作郎榆。落叶乔木,或冬季叶变为黄色或红色宿存至第二年新叶开放后脱落,高达25米,胸径可达1米。树皮灰色或灰褐,裂成不规则鳞状薄片剥落,露出红褐色内皮,而后由红便黄变,再变青白,最后变灰白或灰褐色成老皮。叶比家榆(白榆)小,质地厚,有光泽,花秋季开放,翅果稠密。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陕西、河南等省区。生于平原、丘陵、山坡及谷地。在青岛沿海,榔榆多见,灌木状的榔榆在近海山坡上能形成优势群落,山沟山坡平地村旁,十几米高的大树到处可见。
“榔”字,《康熙字典》解释,木名,有槟榔、桄榔,但没说榔榆。《说文解字》未收录“榔”,《说文解字注》说同“桹”,“高木也。此泛言高木谓之桹,非谓桄桹及槟榔也。”可能古代无“榔榆”之名。“梓榆”或可就是榔榆?但榔榆的叶不似青檀,也不单生下湿地。
脱皮榆和榔榆很相似。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榔榆花秋季或冬季开放;脱皮榆花春季开放。脱皮榆是小乔木,但从网上的图片和公园栽培的脱皮榆盆景来看,有的也能长成较粗的大木。脱皮榆的树皮较榔榆脱的更甚更勤,树干上少有起翘的老皮。脱皮后的新皮颜色成黄色,老则成灰白灰青,后变灰,可谓青白斑驳。但脱皮榆的地域分布较窄,《中国植物志》说只分布于河北东陵、涞水、涿鹿,河南济源、辉县,山西沁水等地,网上主产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北至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但山东未见有野生记载。
按说,最符合“六驳”特征的是青檀:树皮斑驳、叶似豫章、大木,多生山谷溪边石灰岩山地疏林中,且有“翼朴”之名,但陆机《毛诗疏》说檀似驳马,那就说明檀不是驳马,驳马不是青檀。如果抛开古人那些众说不一,甚至自相矛盾的解释,那么“山有苞栎,隰有六驳”之“六驳”是不是青檀的代指呢?除此之外,那就只能是榔榆或是脱皮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