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中考语文历年古诗赏析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4/10/2 来源:不详

济南中考语文历年古诗赏析真题及答案解析

济南中考语文历年古诗赏析题答案解析——

(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共8分)

陇头送征客

南朝·周弘正

朝霜侵汉草,流沙度陇飞。

一闻流水曲①,行往②两沾衣。

①流水曲:出自《列子·汤问》中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他们之间的知己情谊。②行住:指征客与诗人自己。

12.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流沙等景物,渲染了的氛围。(4分)

13.赏析“行住两沾衣”中“沾”字的妙处。(4分)

12.示例:朝霜汉草凄凉(悲凉、凄清)(第一、二空各占1分,第三空占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本题要读懂全诗并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朝霜侵汉草”,秋天清晨的霜华侵袭着汉朝故土上的芳草;“流沙度陇飞”,北方大漠上飘扬流动的尘沙,随风越过陇山,纷纷扬扬地向南飞卷而来,诗人以富有特征的陇头景物“朝霜”“汉草”“流沙”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氛围。

13.示例:“沾”是浸湿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和好友分别时泪湿衣襟的情景,表现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不舍之情。(“沾”字的意义占2分,表达作用占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察赏析诗歌的语言。解答本题要整体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诗歌炼字题首先要解释该字,其次理解赏析该句,最后点明所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诗的开头二句用对仗的手法描写了“陇头送征客”的时间、地点和情景,同时也隐含了深刻的象征义,以汉朝隐喻南朝,以陇南暗示江南,又以霜之侵汉草、流沙之度陇飞,象征北方少数民族侵占南方,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不满。后两句朋友分手于危难之时,更当想重见之不易;而其所以不得不分别,又与整个时势关联在一起。因而,诗人为友惜剧、为国忧惧、为己仿怀,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实难分割。

(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共6分,每小题3分)

入直·周必大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②坐赐茶。

归到玉堂③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

①入直:入宫值班。诗人时任右丞相。②敕使传宣:皇帝派使者传令,召诗人询问国事。③玉堂:指翰林院。

12.本诗写得简约、真挚。“敕使传宣”“_______________”“归到玉堂”是直叙其事,“______________”是点睛之笔,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3分)

答案:坐赐茶清不寐心绪起伏,难以入眠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本题,要从诗歌中所写的事物、景象或直抒胸臆的慨叹中发出,通过分析事物、景象的特征,或找出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诗中第二、三句“敕使传宣”“坐赐茶”“归到玉堂”都是直叙其事,“清不寐”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在受到皇帝召见后心绪起伏,难以入眠的激动心情

13.请描述“月钩初上紫薇花”一句展现的画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心潮起伏难以入眠)透过纱窗,看到弯弯的新月爬上半空,正照在庭院那丛紫薇花上,给紫薇花披上一层如梦般的轻纱。

本题考查描述画面。解答本题,应具体描写诗句中所写的事物、景象,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末句写深夜退回玉堂后所见,并暗用紫薇省典故,写得含蓄而有味。

(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共6分,每小题3分)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①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2.本是通过描写院深席清、(1)、树阴满地、(2)、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3)的心情。(3分)

答案:石榴开遍、梦觉流莺,于夏日炎炎悠闲旷达(恬淡自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诗歌中描写景物景象的概括能力,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加以概括成四个字的场景即可,通过这些场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需要学生把握的一点,也就是诗歌的主题思想,这点需要同学们认真思考。

13、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3分)

答案:透:穿透。榴花盛开红红如火。艳艳如燃,照理说应该很刺眼,可一个“透“字,加了一重帏帘,隔帘而望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字的解释、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是什么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共6分,每小题3分)

春思

贾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12.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的特点。(3分)

答案:草、柳、桃花、李花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第一空写对写全得1分:第二空占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景物描写的能力。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青青”“黄”“历乱”“香”等词从颜色、状貌、气味等角度,写出了“春意闹”的意味,由此可见诗句所体现的春天的特点。

13.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3分)

答案: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修辞手法占1分,表达作用占2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惹”字的意义占1分,“惹”字的表达作用占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XX字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6.下列关于这首诗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醉别江楼橘柚”,直叙其事,并交代了地点和季节。

B.“江风引雨入舟凉”,写出了诗人迎风沐雨的畅快。

C.诗人想象,朋友不久就要到达潇湘,那时夜泊江上,孤月高悬,两岸猿啼声声入梦。

答案:B

解析:这句表现了诗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暗含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而不是题干中所说的“迎风沐雨的畅快”。

D.末句的“长”字写猿声,使人想起《三峡》中的“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感情。(2分)

答案: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充分联系时代背景和诗歌中的关键词据作答。题目“送魏二”可以看出本诗讲的是送别友人的事,从诗中的“凉”“愁”“长”等可看出表达的是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81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