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的太上皇,二次称帝,翻盘成功
2025/1/17 来源:不详前言:
在景泰元年也就是年的正月十六的时候,紫禁城刚刚过完元宵节,然而却没有半点节日的喜庆气氛。
明代宗朱祁钰自从登基以后就一直想要一个儿子,可是上天总是与他作对,他接连的遭遇了独子夭折,并且他的爱人杭皇后也去世了,在这种多重打击之下,过完新年他也就病倒了。
而他的哥哥朱祁镇,虽然说在土木堡之变当中失利了,被蒙古人掳走了一年的时间,日子却过得是风生水起。
现在朱祁镇被接回了宫中,并且被称为太上皇帝,在南宫闲居了有6年之久,同时还生了好几个儿子,这让一直没有生出儿子的朱祁钰十分的嫉妒。朱祁钰不知道的是他一向都非常的重视的皇位在今天晚上也即将易主。
在这个时候,皇宫之外,他的大臣徐有贞爬上了自家的屋顶,对着满天繁星说道:“紫薇星弱,想要成就大事的话,就在现在了。按照他们事先所商量好的计划,徐有贞找了他的几个老熟人,分别是掌管宫中宿卫的石亨,以及拥有兵权的张辄,还有掌管皇帝仪仗的一个叫做曹吉祥的太监,让他们迅速的率领兵队到南宫去。石亨负责打开宫门让守卫走开,而张辄则负责带兵护卫、拥立太上皇朱祁镇登基。
在一切都准备就绪以后,太上皇就从容的走出了南宫,登上了他的布帘,朝着他阔别多年的乾清宫奔去。第二天,当文武百官们都遵从朱祁钰之前的圣旨进宫参加开年的第1次朝会的时候,他们却目瞪口呆,发现龙椅上的皇帝已经换了人了,而坐在龙椅上的人就是之前一直忙着生儿子的太上皇朱祁镇。
就在所有的大臣都在纷纷窃窃私语的时候,徐有贞胜权在握,他出来吼了一句:“太上皇复辟成功,大家快点过来参拜呀。”所以这一批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的大臣纷纷伏地,而整个大殿上都鸦雀无声。
随后一直端坐在龙椅上面的朱祁镇也开了金口,他说:“景泰皇帝由于身体染了重疾,所以命令徐有贞等爱卿帮助朕复位,不用担心,你们全部都会保留原职,并且你们负责的事情也跟以前一样。”听着朱祁镇这样说道,其他的大臣纷纷都喊着万岁。
而这就是非常著名的夺门之变,也成就了朱祁镇的梅开二度的传奇。听说哥哥帮助自己主持了朝会,朱祁钰已经没有力气再反抗了,只好说道:“哥哥来当皇帝也是好事。”然后就继续倒头睡去了。
和以前所有刚刚登基的皇帝一样,明英宗朱祁镇在复辟之后也开始玩起了皇权在手中的套路,不过他玩的更加的顺畅,因为这是他重登帝位,他已经有丰富的经验了。
除了他把景泰八年改成了天顺元年,他还对身边的功臣进行了很好的赏赐,在他的安排之下,那些所有参与了夺门之变的人全部都拥有大功劳。所以他对徐有贞、石亨、张辄以及曹吉祥等人,都给了他们很多的赏赐。
但是对于那些曾经陷害过他和他的长子的人,朱祁镇也进行了惩罚,比如说太监高平以及前锦衣卫指挥是卢忠等人全部都被他抓捕关进大牢了,从此,明英宗开始了他的大清洗。
那些被捕获的人中,也包括着于谦和王文两个大名臣。但是这两个人其实跟明英宗是没有直接的矛盾的,不过为了让朝廷有新的威严,这些曾经挽救了国运的人,就只能够成为明英宗手下的冤案了。
但是这两个人其实并不是好惹的人,特别是于谦,他是一个为官十分清廉的人,而且他在好几年前的那一场北京保卫战当中,带领着全城的军民奋死抵抗蒙古的军队,他的保国之功,足以让他明垂青史。
因此明英宗想要让这一个救国的英雄入狱,是很艰难的。但是如果皇帝是真的想要害他,总是能够找到恰当的理由的。在朝堂之上不只是明英宗想要于谦死,徐有贞也想要于谦死。徐有贞这个人非常的擅长观天象,而他两次成功观天象的案例都跟明英宗这一生所遇到的两次王朝大变有关。
当年徐有贞的名字还是徐程,他看出星象有变,因此预言了明英宗北狩的结局。在土木堡之变发生以后,徐程就为了求取功名而进言南迁。但是朱祁钰并没有接纳他的这个建议,同时朝中的大臣也都训斥他。于谦甚至说:“说要南迁的人,可以斩杀了。”之后,徐程请求多方关系,于谦才原谅了他,并且后来还为他推荐了官职,但是由于朱祁钰对他的评价是这个人的心术不正,让他教书育人则会误人子弟,因此升官失败。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徐有贞与于谦和明代宗之间就结下了梁子。
因此当明英宗表示要杀害于谦这些人的时候,徐有贞早就准备好了。他诬陷于谦想要勾结他人谋反,但是明英宗没有采取这个建议,因为他不傻。在经过一年的塞外西北风,以及被弟弟监禁了七年的日子以后,明英宗现在是变聪明了。他想要的是名正言顺的登基,如果利用谋反的借口来达到杀害于谦的目的,自然是行不通的。所以他经过多方面提醒徐有贞,他想要的是名。所以徐有贞在他的点化之下,说了一句话,正是这句话决定了于谦的生死,他说:“不杀于谦,此举则无名。”而这句话,则是对上了明英宗的胃口了。
于谦是必须死的,因为只有他死了,夺门之变才说得过去。而他则是那个反派典型,否则朱祁镇无法向老百姓交代自己代替弟弟主持朝会的事情。面对着这些指控的时候,于谦比大学士王文则要清醒许多,他淡然地说着:“这些理由是石亨他们一早就商定好了的,我再辩解还有什么意义呢?”
临死之前,于谦都还在维护明英宗,试图把一切的罪名都推在徐有贞和石亨的头上。因此夺门之变的后一个星期,于谦也就人头落地了。明英宗沉浸在复辟的喜悦之中,但是他也在思考要如何安置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已经过去十几天了,景泰皇帝还没有离世,甚至有他即将痊愈的传闻。但是皇位已然易主,先帝也就只能当做废帝了。
在同年的二月初一,明英宗他假借皇太后的诏书,把朱祁钰废黜了。在这份诏书当中,把朱祁钰形容成为一个不孝不仁的形象。而这之后不久,朱祁钰就死了。有很多的野史记载着朱祁钰被谋害的事迹,但是正史却说他是病死的。从明英宗的角度来看,他已经掌握了朝廷,没有必要再去谋害朱祁钰了。
历史上,有很多的兄弟为了皇权而互相争斗,这样的戏码是非常常见的。明英宗当年被软禁在南宫之中,有着很大的精神压力,他不仅需要提防弟弟对他痛下毒手,还要提防着那些为了讨好明代宗而提出把他杀了的官员或者是太监。而这也是他复辟成功之后,把弟弟软禁在一个偏僻角落的原因。
朱祁钰的死亡,说明了明英宗对于前朝的问题基本都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而他的下一步,则要解决国家的问题了。自从明太祖朱元璋投降之后,经过了四世五任皇位才传到了明英宗的手上。在这个期间,明朝的国力也是蒸蒸日上。按照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一个王朝经过了多代的治理之后,通常会进入一个转折期。如果治理得好,那么就会开启国家的盛世;如果处理不当,结局就跟明英宗第一届的任期一样,把国家带入了深渊。
因此,复辟成功的明英宗每天半夜就起床了,首先是批阅奏章,然后是到祖宗的牌位前面进行忏悔,然后再去上早朝,退朝以后继续办公,中午的时候稍微休息一下,再接着批阅奏章,或者召见大臣,一直到晚上睡觉才结束一天的工作。复辟之后的明英宗,深刻地知道皇位是来之不易的,所以不管他是做样子勤政,还是真心的悔过,他都是想要守护好大明的这份江山的。
既然要守护住这一份家业,那么就一定是要好好干的。统计显示,从天顺元年到七年,明朝的百姓一共遭遇了22次的旱涝,并且受灾的范围是很广的,甚至是前所未有的。在天灾之后,明英宗实行了赈灾免税的政策,积极的开仓放粮,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民生,解决民众的天灾之苦。
让人更加意外的是,在复辟之后,明英宗虽然也曾经为王振修了祠堂和庙宇,但是宦官们仍然很难再恢复他在世的时候的辉煌以及地位。在夺门之变当中,出力很大的曹吉祥,尽管他在某一段时间的权势也是很大的,但是王振所拥有的宦官行政的批红权,他却到死也没有拿到。
也许明英宗已经明白了,虽然往事不可回首,但是也不可以破罐子破摔了。但是并非是所有人都想看到明英宗重新做人的。就在明英宗在努力地更改过去的政治上的弊端的时候,那些立了大功的人却闹掰了。原因就是明英宗给他们的权利无法分配均匀。
在历史上,武将与文官的地位向来是不平等的,尤其是宋朝和明朝的时候,这种朝代拥有着很庞大的文官集团,而武将是不能成为决策者的。国家想要与民休息,战争是一定要减少的,所以没有仗可以打的武将,自然用处也不是很大了。
所以,这本来是三个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盟友,也出现了分化,徐有贞就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每天非常忙碌;而石亨则无仗可打,十分悠闲;至于曹吉祥,则更加可怜,每天乞讨皇帝能够给他一个官来做。由于这三个人有着不一样的出身,所以他们的地位变化最终也成为了无法调节的矛盾。
为了能够在皇帝的面前争宠,曹吉祥和石亨二人先结盟了。二人利用曹吉祥的太监身份,得到了明英宗和徐有贞密谈的内容。然后曹吉祥把这些内容再告诉明英宗,制造出徐有贞泄密的假象。然后石亨又哭着来到明英宗的面前,说徐有贞利用他的内阁权限,欺负他,嚷嚷着要皇帝给他做主。
本来徐有贞在明英宗那里因为泄密事件就没有了好的形象。经此之后,明英宗就把他贬了,并且流放的偏远地区,因此二人的计划也是圆满成功了。也许大家没有意识到,其实明英宗本人也是想要贬黜徐有贞的。虽然说徐有贞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是他为人品性有问题,并不利于国家的宣传。所以明英宗早就想要除掉他,只是碍于他的功臣身份不好下手,而曹石二人则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机会。
但是赶走徐有贞以后,他们二人的处境并没有变得多好。明英宗见缝插针,提拔了一批心腹,把曹石二人的权利给分化了我,最终夺回了皇权。或许明英宗他本人也是明白的,不管他现在有多么的勤政,即使他已经改过自新了,仍然会受到别人的诟病,把他刻在大明王朝的耻辱柱上。
在执政的答卷上,明英宗选择了三道大题,这三道大题都与他的情感有关。分别是释放建庶人,恢复胡皇后的名位,以及废除殉葬制度。但是有趣的事情是,这其中两道题目都是靠他蒙对的。
他所选择要释放的建庶人朱文圭,也就是朱允炆的次子。朱文圭从两岁开始就被幽禁起来了,一直到明英宗复辟成功之后,朱文圭已经被幽禁了近六十年。朱文圭的遭遇让明英宗觉得他们同病相怜。所以在史书的记载当中,明英宗才会不顾大家的反对,去释放朱文圭。虽然朱文圭被释放以后,由于自己没有办法适应新的生活,最终去世了。但是明英宗却通过这个举措让大家相信他的确在变好了。
因此,明英宗就利用他的同情心,帮助他树立了有爱心的形象。其次,在他执政末期的时候,他也废除了明朝的妃嫔陪葬制度,他的这些举措让天下人都看到了他想要有所作为的决心。按照明朝的规定,那些没有给皇帝生育下孩子的嫔妃,在皇帝去世后,是要给皇帝殉葬的。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二人都这样做过。史料中记载到,那些在后宫当中的可怜女子,即使只侍奉了皇帝一两次,没有名分,也要陪葬,而那些服侍过的宫女也要死。
在明朝,即使是英明的明仁宗,明宣宗两父子也在去世之后,让后宫的嫔妃一起殉葬了。为了防止汉,唐时期的女主干政的情况,朱元璋在建立王朝的时候就规定到,后宫不能选用重臣之女,要选择民间的秀女。这就让百姓对于选秀女进宫感到非常恐惧,所以必须废除宫殉。
但是真正让明英宗决定废除陪葬的原因主要是他的发妻钱皇后。在正统十四年的时候,土木堡之变发生以后,钱皇后就毫不犹豫的把她的所有钱财都贡献了出来,希望能够尽快把自己的丈夫赎出来,让他们夫妻二人尽早团聚。可是朝廷出于综合考虑,不愿意被蒙古人所威胁,最终选择了重新立一个皇帝。而钱皇后因此十分担忧自己丈夫的生死。她十分无助甚至绝望了,只能够每天向神灵祈祷,来获得精神上的安宁。而当明英宗被幽禁在南宫的时候,她也义无反顾地选择跟丈夫在一起。
在长时间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之下,钱皇后一只眼睛瞎了,一条腿也瘸了。而最悲惨的事情是由于战争和政局等因素,他们始终没有孩子。按照宫中的规定,在明英宗驾崩之后,钱皇后就需要陪葬。而明英宗认为他辜负了钱皇后一生,怎么可以让自己的结发妻子在为自己陪葬呢?所以他就决定废除了陪葬的制度。
在天顺八年的正月十六,也是夺门之变后的整整七年。好像是冥冥之中一切都自有安排一样,朱祁镇在这一天去世了,享年38岁。在临终之前他害怕钱皇后的生活因为自己的去世而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就留下了遗言:“皇后千秋万岁以后要与朕一同安葬。”
结语:明英宗这一生也许犯过很多的大错,从他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他十分荒唐以及鲁莽,而他第二次当皇帝之后,又冤杀了于谦,这些都是会被历史所谴责的。但是在这以后他的确是改变了。他努力的想要做一个好皇帝,用了整整7年,拼命的追赶。从社会的基础民生,再到后宫当中的私生活,他都无微不至,他就像是一个很认真改错的小孩一样。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后世给他所取的庙号,也就是英宗可以看出来,根据宋英宗、元英宗他们的庙号取法,我们可以看出英宗的意思,大概就是说英年早逝,但是大器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