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那一抹诗意田园看太和镇如何推进乡
2022/10/13 来源:不详北京哪家医院能看好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天蓝地青、水绿村美。
虽已是寒冬,置身于太和之野,仍是冬闲不闲,农田改造、基地建设、道路升级……到处呈现一片热闹繁忙之景;穿行在乡间小路上,镇容街貌整洁靓丽、农家小院白墙黛瓦、休闲广场欢声笑语……一幅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梁子湖区太和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惠民利民作为根本出发点,以产村融合,农旅、文旅结合为突破口,以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为目标,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开了美丽乡镇建设新思路,踏上了乡村振兴新征程。
美丽的农科村一角。记者琳茜通讯员何景星摄
美了生态全域秀美激荡绿色力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诗里的远方。如今,在太和镇不少村庄,也能看到这样田园风光。
“一进桥头巷,九头狮子抬头望”。传说进入狮子口村境内,可以看到九座山脉状如狮子,形态各异,中间是一座圆形的绣球山,名曰“九狮抢绣球”。在这九座狮子抢绣球的山群中,熊家坳塆和狮子口湾便被环绕在其中。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狮子口村将荒山荒坡、撂荒田地,采用“政府推动、土地流动、协会带动、能人牵动”的“四动”方式,建设有荷花园、樱花园、水果园、蔬菜园等,同时还设有摸鱼池、钓鱼塘、车水塘,休闲广场,令“归田园居”不再只是诗中的怡然自得。
乡村振兴,全域秀美是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要以良好生态“打磨”。近年来,太和镇以清洁乡村“扫干净、码整齐”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着力打造“美丽乡村”。
走进农科村,但见小桥流水,房前屋后满目皆景,令人流连忘返。“以前,这里环境脏乱,大家都想往城里搬。现在环境变好了,大家都纷纷搬回来住。”村民王大婶牵着刚会走路的小孙子在村委会旁的小游园玩得不亦乐乎。
几年前,农科村还是杂草丛生、断壁残垣的景象,村民戏称是“看在眼里脏得慌,晚上走路吓得慌,守着危房怕得慌”的“三慌村”。如今,经过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的路宽了、卫生干净了、绿植也多了,周末还会有一些周边的游客来乡村旅游。
全域秀美,美在“面子”,重在“里子”,光靠一时的整治,而忽略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难以形成“长治久美”的格局。莲花贺村新庄湾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长效治理机制,让人人爱护环境、人人参与生态建设成为百姓的自觉行动。
该村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按照“扫干净码整齐清到边,一巷道一网格,党员担任巷长,每月评比一回”的要求,实行“一湾三机构(党小组,理事会,监督会),一巷有三员(监督员,保洁员,纠纷调解员),每家三任务(扫干净,码整齐,植绿护绿),一卡晒落实”举措,全面打造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面貌。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太和镇的老百姓们正在用“巧手”,编织着自己的美丽幸福家园。
鼓了“钱袋”特色农业发展步稳蹄疾太和美,美在风景,更美在产业。
“这个大棚里种的是草莓,那边是黄心火龙果,再那边是盆栽有机蓝莓,还有……”胡进村党支部书记胡宝庆说话时也不闲着,整枝、浇水,有条不紊。
“今年白芨卖得好的话,村集体经济破百万元不成问题。”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山水环绕、繁花满眼的胡进村,年之前还是一个无资源、无资金、无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穷山村。
年,胡进村成立金鸡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整合村内亩的零散土地、荒山荒地流转至公司,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为一体的模式,大力发展林果产业。
胡进村草莓基地迎来丰收。记者胡倩通讯员孟靖摄
年,胡宝庆在已有的普通草莓品种基础上引进了“白雪公主”品种;年,又在已有的普通蓝莓基础上,引进了“优瑞卡”和“天后”有机盆栽蓝莓品种;今年,又引进了黄心火龙果,又名“燕窝果”。
“明明原有产品不愁销量,为何要不断引进新品种?”记者不禁发问。
“要种就要种特别的。”胡宝庆说:“村里产业发展至今已有四年了,要想立足市场,不被淘汰,就必须做别人没有的,做优做精,才能做强做大。”
目前,胡进村的产业基地有草莓、有机盆景蓝莓、黄心火龙果、圣女果等10余个品种,可以做到月月有果摘。
“真是没想到,在家门口还能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现在在基地做事,既能就近照顾家里,还能赚一份不错的工资,我也是知足了,而这一切还真得感谢村里的产业发展,让我们农民也跟着受益……”谈起如今的生活,70多岁的柯愈安感激不已。
年,村里种植基地共安置困难群众36人、吸纳部分务工村民余人,村民人均务工收入达元。
目前,胡进村已打造了竹弄坊、观景亭、“花果山”、农耕园、紫薇花廊、趣味枫林等休闲区,形成了集果品采摘加工、科普体验、“莓”您喊泉、情歌传唱、网红打卡等娱乐于一体的田园观光综合体。
“下一步,我们准备着手建设民宿、农家乐,将田园采摘游发展为真正的乡村旅游。”谈起未来,胡宝庆眼里满是憧憬。
近年来,太和镇结合自身条件,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动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加快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全镇共流转土地亩。东部幕阜山脉带主要发展林果种植示范基地34个;沿省道一带主要发展蔬菜、花卉种植,有合作社、种植基地12家;沿湖湿地区发展湘莲、有机水稻、稻虾共作、河蟹共养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今年新增稻署果种养殖合作社、缘绿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南洼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十八蹬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1家。全镇实现了“一村一品”,种植、养殖基地或合作社实现全覆盖。
省内媒体“大咖”参观陈太村乡村建设。通讯员胡鹏杰摄
乐了生活文旅融合留住最美乡愁石墩、阶梯……在陈太村四十八蹬风景区,处处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三层48个阶梯的原貌带着时代的记忆,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乡愁味道,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12月19日,来自黄石的游客李女士告诉记者:“看到有朋友在朋友圈晒照片,觉得好神秘,不自觉被这种浓浓的四十八蹬文化吸引过来了。”
群山环抱中的陈太村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原来,相传太窝垴下的七塆房,有一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为了生计,母亲带着16岁的儿子在太窝垴开荒种地。太窝垴是村民出行的必经之地,路窄坡陡,一条羊肠小道,翻岭而过。一天,一位老人摔倒在山道上,母子二人为老人包扎后并送老人下山。谢过之后,老人发自内心感慨“要是砌有石阶就好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后,母子二人留心散落在旮旮旯旯里合适的石头,今天抬一块,明天背一块,将小道陡峭处,砌成一条5尺宽,48蹬石台阶。母子砌石蹬的事不胫而走,全村人为之感动。大家纷纷加入到修路的队伍。很快,一条长达蹬的石阶路修筑成功。为了纪念母子二人的善举,这条石阶路取名“四十八蹬”。
自此,这对母子的精神和品质就留在了后人的心中,陈太村的发展也正得益于乡贤的带动。年,陈青峰、陈勇、陈从班、陈义祥等乡贤回村出资建立了陈太村四十八蹬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美丽乡村建设。
“陈太村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底蕴的乡村,辉煌时期百家兴旺,战争时期断壁残垣,经历了兴盛和千疮百孔。”陈青峰说,“我们对家乡都有一份深厚的感情和执念,古迹恢复对于陈太村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周末来游玩打卡的人数达到了2千余人。”陈太村党支部书记陈国民说,近年来,陈太村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特色,利用牌子锣、湖北大鼓非遗文化,在大戏台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吸引外面的游客到陈太村打卡,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为陈太村老百姓创收。
12月17日午后,陈世如正在自家院落练习创编的湖北大鼓。“现在村里发展乡村游,不仅可以让游客感受看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吸引大家过来旅游,一举两得。”
“就是就是,大家现在学习的兴趣高涨。”鄂州市非遗传承人陈国民在一旁介绍道:如今,金坜村的高玉星、夏竹枝、陈秋梅等妇女拜他为师,一些外地音乐学院的学生也慕名前来学艺。他表示,将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守护陈太这一独有的地域文化。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游客对旅行的诉求不再是去看单一的景点,陈太村的文化气息已成为太和一张特色的文化名片。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胡倩特约记者李君亮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