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天文,你可知道太微和紫薇的区别七
2024/12/8 来源:不详三国时期的吴国,有一天,一群小孩子正在嬉戏玩耍,忽然一个身高四尺,看起来六七岁,身着青衣,长得怪模怪样的小孩子闯了进来。玩耍的孩子们面面相觑,原来大家都不认识他,于是好奇地询问。
小孩儿答道:“我看你们玩的开心,所以也来玩一会。”众小儿仔细打量,发现这孩子两眼放光,摄人心魄,不由得害怕起来。一个胆大的孩子追问他从哪里来。小孩儿笑着答道:“你们怕我么?我不是地球人,我是火星人(荧惑星),告诉你们一件事吧,三分的天下很快就会尽归司马家所有了。”
孩子们听到这句话,惊得目瞪口呆,有机灵的急忙跑回家里向大人报信。等到大人赶到时,那个奇怪的火星来客纵身一跃,化成一道白光,消失在天际。
果然,此后4年,蜀国灭亡,又过了17年,吴国灭亡,三家归晋,天下一统。火星男孩的话语成了真。
请注意,这可不是我脑洞大开编的故事,而是出自东晋干宝《搜神记》的记载。
搜神记插图当然以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件事透着不靠谱,火星上没有液态水,大气不稳定,昼夜温差多度,根本不适宜生命的生存。这则记载恐怕又是一个古人有意编出来的谶语,甚至根本就是后人事后诸葛亮搞出来的一个恶趣味玩笑。
但是至少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知道了一点,从古时候起,人们就已经对遥远的星空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无数次的幻想上面有生命的存在,试图探索每一个天象代表的意义。
一部《资治通鉴》,里面就有则日食记录、63则彗星记录、26则流星陨石记录以及数十则地震、水灾、旱灾等天灾记录。
比如公元前年,司马光这样记录道:雷,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贯天庭中。
翻译过来就是这天打雷了,太阳发着紫光,金木水火土五星倒着走,月亮飞越了天空。
这实在是太诡异了,如果司马温公没看花眼的话,这几个快速移动的星体到底是什么呢?肯定不会是他所说的五行星,细思极恐。
我们常说研究历史一定要左图右史,对照地图才能看出名堂,但其实,研究历史还有一门必须掌握的技能,那就是天文知识。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武王伐纣到底是哪一年?有人说文王十一年,有人说十二年,还有的说十三年,莫衷一是。
其实《国语》中记述的很详细,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
是不是看的一头雾水,因为这里说的都是各种天象,没有天文历法知识的话是完全无法将其换算为准确的年代的。
如果说这个太难,那么说个再简单的。七月流火这个成语都听说过吧。可是你真的知道什么意思么?现在我们常常把这个火当成热来解释,把这句话理解成七月天气很热。
其实大错特错,七月本身指的是农历七月,而不是公历七月,其次这个火并非炎热的意思,更不是火星,而是“大火星”,也就是心宿二这颗星。这颗星在每年农历七月会逐渐偏西下沉,所以又称“七月流火”。
因为不懂天文历法,人们闹的笑话远不止此。柳宗元曾写过一本故事集叫做《龙城录》,里面讲了个很有情趣的故事,说一个人“天寒日暮”,醉卧林间同一个梅花幻化的美女共饮,最后喝到不省人事,东方已白,佳人不知所踪,唯有自己在梅花树下“月落参横,独自惆怅”。
后人考证,这本书是宋人假托柳宗元所著,不过这个不重要。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因为意境很美,所以宋以后的文人骚客经常在文中引用。
但问题是,参星是西方白虎七宿之一,属猎户座,在冬天的凌晨,根本就看不到。
这样的笑话多了,但是其实也怪不得人们,毕竟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失手是难免的。就比如上面提到的司马光记载的“守太微”,柏杨先生在翻译时就将它说成了“紫微星”,其实太微和紫薇根本不是一码事,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柏杨老先生尚且出错,何况我们普通人呢?现代的孩子们,从小在城市中长大,犹如井中之蛙,除了太阳和月亮,有几个能正确的指出一些星座的所在呢?有能够辨认出北斗和牛郎织女的,就已经算得上是“小天文学家”了。
有人会说,古人学天文历法主要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另外就是迷信,现在学这些东西已经没用了。
这话就不对了,仰望天空是我们人类的永恒梦想,不看日月和星辰,怎么知道宇宙的辽阔,人类的渺小,又怎能胸襟开阔,遇事一笑而过,淡然处之呢?
从小培养孩子对宇宙、星空的兴趣至关重要,不求将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至少不要再去闹七月流火这样的笑话,如果可能的话,希望每位家长都能让自己的孩子,多看一些天文星象,只有心中装着星辰大海,才能变得自信且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