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王重阳能成为天下第一,你看他师父是谁
2025/3/16 来源:不详金庸武侠世界观里,佛门第一高手无疑是那达摩祖师,尽管这个角色从未正式登场,但从书中之人对他的描述来看,他甚至不仅仅是少林之祖,更像是武林之祖,比如连载版金庸故事中,就连九阴九阳两本经书都是由他所创。
那么道派第一高手又是谁?似乎多数人的答案是张三丰,甚至就连《侠客行》中的武林后辈们谈及前辈高人时,也是将张三丰视为古今第一宗师,并将他与达摩祖师拿来比较,却不提同为道派宗师的王重阳。
是啊,为何王重阳的存在感如此之低,他到底强不强?他当年又是如何在第一次华山论剑夺魁,成为天下第一高手的?
(王重阳剧照)
其实细品原著,就不难发现金庸赋予王重阳的实力定位绝不在张三丰之下。
一、第一次华山论剑
不得不佩服金庸的“造梗”能力,比如谈及几位高手之间的较量,就有人会用“华山论剑”来形容,不过严格来说,“双雕”之中的三次华山论剑就没有一次让读者尽兴的。
第二次华山论剑时,郭靖与洪七公、黄药师是在黄蓉定好的规则下开打,其实都有些放不开手脚的意思,再加上参与的人数太少,难免给读者一种“陪太子读书,扶郭靖上位”的感觉。
《神雕侠侣》末尾的第三次华山论剑则更为无趣,这一次群雄直接连手都懒得动,只是谈笑间便将新一代的五绝选了出来。
如此看来,反倒是第一次华山论剑最为精彩了,不过遗憾的是金庸并没有将第一次华山论剑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只是由周伯通之口简略地提及了那次大战的盛况。
“那时是在寒冬岁尽,华山绝顶,大雪封山。他们五人口中谈论,手上比武,在大雪之中直比了七天七夜,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个人终于拜服我师哥王重阳的武功是天下第一。”
(四绝剧照)
然而《射雕英雄传》正篇故事发生的时代,王重阳都早已不在人世,读者看到的只是东南西北四绝横行武林,他们面对非五绝高手几乎能做到“降维打击”,王重阳当年又是如何力压四绝夺魁的?
其实多数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第一次华山论剑比的不是综合武艺,而是剑法。
比如书中提到过这么一段设定:“武学中有言道:‘百日练刀、千日练枪、万日练剑’,剑法原最难精。武学之士功夫练至顶峰,往往精研剑术,那时各有各的绝招,不免难分轩轾。二十年前华山论剑,洪七公与欧阳锋对余人的武功都甚钦佩,知道若凭剑术,难以胜过旁人,此后便均舍剑不用。”
你看,他们是因为比剑法输给王重阳,才承认了王重阳“天下第一”。
那么问题来了,他用的是什么剑法?
全真剑法吗?或许不是,因为从全真教其他门人的表现来看,全真剑法着实一般,不足以压制东南西北四绝才是,而结合《笑傲江湖》的剧情来看,答案似乎就比较明显了。
二、来历不明的剑法
《笑傲江湖》中,风清扬的出现引出了“独孤九剑”这门武功,根据他的说法,这套剑法是源自一位名为“剑魔”独孤求败的前辈。
诶?这个名字在《神雕侠侣》中被提及过,杨过被神雕领入的那个剑冢中埋葬的不就是“剑魔”独孤求败吗?
可杨过当年翻遍剑冢也没有发现《独孤九剑剑谱》之类的东西,那剑冢中只留下了独孤求败生平所用的几柄宝剑,而杨过则是挑选了其中的玄铁重剑,继而练成了玄铁剑法。
(杨过剧照)
可风清扬又是如何越过杨过这位前辈,得到独孤求败传下的独孤九剑的呢?
这里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当风清扬凭借独孤九剑闯荡江湖时,从来没有人诟病“你这华山名宿,居然用旁门左道的武功”,反倒是少林派的僧人们听到令狐冲用的是独孤九剑时,下意识地想到这是华山派风清扬的剑法。
这是为何?
很简单,这说明独孤九剑是华山派代代传承下来的剑法,只是一直只在剑宗流传,没有传到气宗。
那么华山派的祖师爷是谁?答案是全真七子中的郝大通,这个角色是有历史原型的,其历史原型在离开全真教之后便创立了华山派。
而他又是如何得到的《独孤九剑剑谱》,答案自然只能是从师父那儿得到的,这本剑谱或许一直藏在全真教中。
三、不为人知的经历
如此一来,关系就捋顺了,王重阳当年之所以能够在第一次华山论剑中凭借剑法压制东南西北四绝,是因为他所使的剑法是那“剑魔”前辈所用的独孤九剑。
换言之,当年的王重阳多半是拜了独孤求败为师。
(洪七公、黄药师、一灯剧照)
其实从书中的另外一些细节也能够推测出这一点。
比如独孤求败生平所用的第二柄剑,即“紫薇软剑”旁刻着“误伤义士”的字样,那义士是谁?当年的王重阳不就是抗金义士吗?当年的情况或许是王重阳与独孤求败交手,结果是独孤求败打得兴起,误伤了王重阳,处于愧疚,他做出弃剑之举,并将自己得意的独孤九剑传给了王重阳。
这也解释了“为何独孤求败这么强,五绝高手却从来没提及过此人”,你只要将独孤求败带入“王重阳的师父”的身份去解读就很好理解。
(独孤求败剧照)
对于独孤求败而言,误伤王重阳自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他也见识到了王重阳心怀天下的格局,于是他选择让王重阳去代替自己成为天下第一,同时告诫王重阳切莫对世人提及自己,接着他便携手神雕,隐居剑冢,再后来,便是《射雕英雄传》中提及的那些故事了。
当然,这只是笔者基于原著细节做出的推测,至于是否真是如此,恐怕也只有金庸自己知道了。